吴玄哲:百因必有果,“胃”的报应就是“你自己”
最近全国各地气温在降,广州也终于降到了35度以下,前几天和长春的好友聊天,两地的气温能差到5倍!真的是“我在南方的艳阳里看着你们大雪纷飞”。
当然,南北的不同除了温度就是饮食的差异。(还有其他直击灵魂的差异。比如,雨后看不到蚯蚓,但是能看到巴掌大的蜗牛、夜晚的天空没有了“扑了蛾子”代替的是蝙蝠、最要命的是会飞向你的蟑螂、、、)。
但是不管南北饮食差异多大现在都盛行“宵夜”或“重辣重油”的饮食。似乎唯独这些极致味道能苏醒人们的味蕾。
夜晚,好友问你吃不吃麻辣小龙虾时你的反应
好友告诉你,下单成功!
但是这美味的背后总有器官要替我们“负重前行”。首当其冲就是——胃。
1.足阳明胃经的故事
胃位于横膈膜以下,上连食道下接小肠。胃的上口贲门部称为上脘,下口幽门部称为下脘,上下之间称之为中脘。胃主受纳和消化,也叫水谷之海(四海之一)。胃宜降,把受纳的水谷腐熟后运送到小肠。小肠再通过泌别清浊的功能把浊的物质运送到大肠,变化成大便排出体外。这些功能都受胃气通降的影响。如果通降功能受损,胃气不能下降反而逆上会发生呕吐、打嗝、嗳气等症状。胃虚的时候会有大便稀、口淡无味、无食欲、气涨、食涨、食后胃脘疼痛等胃实的时候则消谷善饥、食欲过盛、反酸烧心、四肢乏力、便秘、面色萎黄、晨起口干等。胃功能的异常也是导致糖尿病的病因之一。
2、足阳明胃经的循行
以下是足阳明胃经的循行
起于鼻旁(迎香穴),上行鼻根,在鼻梁处左右相交;
在眼内侧交汇膀胱经(睛明穴);
从鼻外侧沿着眼睛正下方下循(承泣穴);
从上齿入内;
从上唇穿出,环循嘴唇;
在承浆穴左右相汇;
从颏部沿着下颌角循行;
从颊车穴上循,经过耳前;
经过下关穴,沿着发迹上达前头部;
在督脉的神庭穴再次左右相交;
其支脉,从大迎穴下行至人迎穴,入喉咙,到达气舍穴,向后循行至大椎穴;
再向前循行入缺盆穴;
从缺盆穴下行穿横膈膜,入胃(中脘穴),络脾;
其本脉从缺盆穴下循胸的内侧,夹脐而下,进入气冲穴;
其支脉从胃口下行,经过腹部,相汇于气冲穴;
相汇的经脉下循到髀关穴,沿着大腿前外侧直达伏兔穴,入外膝眼;
沿胫骨外侧下行,经脚踝部的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解溪穴);
本脉下循,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其支脉在膝下3寸(足三里穴)的位置分支下循;入中趾的外侧;
其支脉在足背侧(冲阳穴)分支,入足大趾内侧,与脾经相接。
3、足阳明胃经解说
*辰时主(7~9);土之阳经;多气多血;共45穴*
*六气主燥气,五行主土*
*起于承泣穴,止于历兑穴*
*经气循行方向:从上至下↓*
*胃 脾 口 唇 鼻 上齿 眼 耳 喉咙 脑*
足阳明胃经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正经,临床经常能应用得到。针灸的优势病种就是消化系统疾病,而且经络循行范围广,联系的五官、脏腑、关节多。所以胃经是经常被医师“翻牌”的正经。
今天我们不讨论常见病,和大家分享两个辨证脑洞超大的,用胃经治疗的两例痛症。
第一位患者是腰部旋转的时候胸腰结合部疼痛。首先,望诊发现脊柱有侧弯,背部肌力失衡。通过触诊发现在左侧的第十二胸椎旁有强烈的痛感。治疗思路只用经络学说思考,完全放弃了西医解剖学。接着问诊,患者平时存在胃口差,易腹胀的消化异常。学过腧穴学的中医生都知道,阳经郄穴为止痛要穴,但是很多人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对他的应用和认识还是不够透彻。因为疼痛点接近胃俞穴所以在对侧的梁丘穴(胃经郄穴)进行针刺。得气后让患者继续缓缓地做扭转运动。这时候发现不仅疼痛感减少,而且旋转的幅度在增加。当然,后期增加疗效,也选择配伍其他穴位。但是从刚才的单穴治疗来看,郄穴的功效明确。另一位患者就是,深呼吸就从肩背疼到同侧肋部。患者反映说一开始痛的点是肩胛骨上缘与锁骨交汇部——巨骨穴附近,巨骨穴不就是大肠经的腧穴吗,根据同气相求,同名经具有相同的气化功能的理论取了对侧梁丘穴(胃经郄穴)点穴。点穴之前触诊梁丘穴,患者也有强烈的酸痛感。当点按梁丘穴一分钟时,患者反映深呼吸产生的痛感几乎消失。当时,如果不是时间原因,选择针刺的效果可能会更明显。从以上来看,熟知经络循行和穴位属性可以提高临床解决能力,并达到灵活应用甚至“灵感乍现”。
老百姓常说,百病入口。胃的好坏能影响多脏器、多组织、多结构。因此我们要按时吃饭、不宜过饱、不宜夜宵,养护脾胃真的是实现健康中国的第一步。特别是夜宵,对脾、胃的负担很大。如果可以,我们一起减少不健康、不必要的夜宵的摄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