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时杰:从中医学术继承整理工作谈中医现代化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现代化已成为当前科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到底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
本文仅从中医学术继承的角度谈谈这方面的意见,不当之处,望同志们指正。
一、中医现代化是中医体系本身的现代化
中国医学(即中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族医学。早在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由于当时农业、工艺的生产活动和天文学、历法、数学等科学知识的出现,加上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辨证法的产生,古代医家在先秦以前积累的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带有古代哲学思想特征的中医体系。正因为这一鲜明的历史特点,使中医的理论在生理、病理、诊断、药物、治疗等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逻辑推理的辨证内容,直到今天,对于探求生命的本质,寻找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以及指导临床实践都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可以说,中医的四大观点:唯物观、动态观(恒动观)、辨证观、整体观均带有古代哲学思想的烙印,故后世有谓“医易同源”,指的就是《周易》对中医体系的影响。这种哲学对中医的渗透,给了中医强大的生命力。例如,根据《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形成的阴阳胜复、平衡和相反相成的道理,确实揭示了人的生命和机体的根本规律,至于阴阳与阴阳的物质基础和存在,上海邝安土教授利用CAMP和CGMP含量与比值的测定证实阴虚与阳虚的病理变化,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因而中医体系
的科学正日益揭示在人们面前,成为不可辩驳的事实。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古代形成的中医理论远没有达到现代水准,更无法吸收今天才发展起来的,使人类世界的认识达到空前水平的精神和物质技术的认识手段。对复杂的机体,只限于从整体上把握生命的现象,未能从各个细节中加以揭示。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施治部分,六经辨治似觉笼统,卫气营血的划分也嫌简单,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甚至交织在一起。即使不少医家进行过一定的解剖、观察、实验,但毕竟停留在经验的积累,现象的描述和猜测性的思辨水平,基本上属于推理的结论,远没有达到现代科学关于定量分析和实证的要求。尤其是在科学飞跃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预防医学、环境医学、航空医学、宇宙医学、高山医学、潜水医学、军事医学、康复医学等,在中医理论中都只处在萌芽状态,远未能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加上中药传统剂型与诊断手段的守旧,中医治疗急性病的阵地也在逐渐缩小。肝炎抗血清、麻疹疫苗等免疫制剂的出现,更冲击着中医传统的治疗优势。这一切,都促使中医必须迅速跟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但是,中医现代化是否就是“中医学习现代医学,有针对性的吸收西医所长,来补中医之短,尽快把中医提高到现代医学水平”或者是“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去研究整理中医”呢?我认为并非如此。我们不排除中医学习一点现代医学,也不反对运用现代医学科学的先进成果对中医疗效的实质进行探讨,关键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战略战术布局和两个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补充的问题。中医和西医,虽然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但从理论体系来说,却是不尽相同的两门科学。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科学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根源。现代医学(即西医)是在古希腊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创立的“四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学说是朴素的、唯物的,而且希波克拉底的疾病整体观,人与自然的统一观和“以毒攻毒”“相反疗法”,都与古代中医理论有相似之处。但是,自从十五世纪下半叶,以欧洲为中心的实验科学占了统治地位以后,实验科学已经逐步代替了直觉观察,形而上学取代了朴素的辩证法,加上随后出现的维萨利解剖学、魏尔啸细胞学和哈维的生理学等伟大成就,使西医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医学科学。但是,与此同时,还原论的生物医学模式,也使西医陷入了“见物不见人”的形而上学范畴,妨碍了西医学的发展。直到本世纪,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内稳态学说,应激学说,内分泌和免疫学说相继兴起,多学科与横断学科对西医学的不断渗透,才初步揭示了机体的统一性,西医学才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逐步从细胞、分子转移到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运动,机体与环境的领域加以探索研究。但是,这种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和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的过渡,时间并不长。故此,西医的基础科学部分仍然不免带有传统理论的印记,这部分传统的理论落后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不少内容还是片面的,零散的,不准确或不深刻的,远远未能揭示生物体生命的全部本质。如果当前只依据西医现有的认识对中医学进行研究,无异于在中医学内部寻找西医已知的东西,根本不利于发现中医学理论中为西医所不了解的基质与运动形式,甚至中医的基本理论有可能被歪曲篡改,中医学就很难
引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先进成果来评价、改造、充实、武装自己。例如,从逻辑方法的应用程度相比较,传统的中医理论,对观察的事物最善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抽象的处理。《内经·通评虚实论》:“滑则从,涩则逆也。夫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肉滑利,可以长久也。”就是完整的三段式演绎思维,这种演绎思维方法,在中医著作中比比皆是,使中医成为一门以综合一一归纳一一演绎为特征的传统经验科学,超越了传统经验的范畴。而西医基于它发展的历史背景,对人体的认识主要依靠分析一一归纳的思维手段。这种分析归纳法,只是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了广泛的、总的联系、无法完整地了解生命的整体,这也就是至今西医可以用若干参数构成生物的病理模型,而无法建立适用于人的生命整体的稳态模型的原因。因此,中医和西医都有一个引进现代的科学思维方法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互相联系着的。”相对论的创始人爱恩斯坦也预言,未来的科学将是“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以归纳为主的方法,让位于探索性的演绎法:”因此,严格地说,中西医理论上的鸿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各自都面临着现代化的课题,都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新的突破。在现阶段,不存在以谁否定谁或谁代替谁的问题。犹如物理学曾经一度出现的光的粒子和波动说的争论,彼此都想否定和统一对方,而永远取代不了,最后在量子力学解决了光的本质问题以后才圆满解决一样。中医和西医也只有在现代化的目标下,各自实现本体系的现代化,并在此过程中相互渗透,产生更多的共同语汇,在更高的高度上达到统一,才能产生我国独特的、崭新的、现代化的、综合的人类生命的科学。
二、中医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是做好继承工作
科学的发展史表明,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对该学科知识的不断总结、继承和发明。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牛顿说得好:“如果我所发明的比笛卡儿和培根远大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因此,要发展中医,实现中医现代化,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做好继承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中医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实践,一直是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保健力量。至今世界上不少民族医学都逐渐被西医同化了,唯独中国医学历久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在哪里?就在于中医体系内部,在于中医科学的应用价值,在于中医本身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于中医内部大量的,富有哲理的,科学的内涵。但是,目前中医工作的现状,是中医学术的继承工作跟不上形势,整个继承工作至今还未能刻划出中医精确的全貌,丰富的理论、传统的经验都急待进一步发掘、继承、整理,以期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中医的特点。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句话的含义,无疑指的是把继承工作作为提高的基础,提高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因此,要把中医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当前必须认清继承工作的历史性、迫切性和必要性,把继承问题摆到首要位置,努力钻研发掘前人的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多学科、多侧面地研究和整理中医,不断探索其规律,揭示其本质,发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从中发现中医内部“合理的内核”,使之升华到现代学科的水平。再者,毋庸置疑,中医既寓有科学的内涵,那么,加强中医继承工作的同时,也必定会促进各个学科,包括医学科学的发展,这一点是与发展现代科学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举例来说,西医对恶性肿瘤的发病学,相当一段时间内,都着眼于从病毒分离去探讨细胞突变的原因。而中医却往往责之于情志内伤,经络滞塞。所谓“肝脾两伤,气郁凝结”(乳腺癌)“忿怒抑郁”(食管癌),这一点,在近年来肿瘤发病学的社会调查中已得到了证实,从而验证了精神因素与肿瘤发病的有机联系。如果说,现代医学由还原论的生物医学模式进入社会一一心理一一生物医学模式还是本世纪20年代前后的事,那么可以说,两千多年前的《内经》早已对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有详细的论述。如《内经》有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又“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种认识比西医的发病学观点确实更全面,而且在某些方面中医所观察的结论,往往突破了一般生物学的认识水平,反映出机体某种内在的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给科学的发明带来有益的启示,推动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例如最近内蒙发现的第二掌骨侧这一微针系统与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用于临床速诊,效果显著。这一发现连同中医传统的耳针、足针、面针等微针系统的应用,揭示了生物体内部的信息规律,引起了科学界极大的兴趣。其实这种发现,均不难从祖国医学丰富的学术遗产中找到依据。此外,药物的双向调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治疗心绞痛、肛栓剂治疗哮喘等等又何尝不可以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得到印证呢?可以说,继承中医遗产不仅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而且与分子生物学、气象学、生物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与边缘学科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最近,国外学者在研究异体移植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中医子午流注与异体排斥现象的联系,国内也出现运用中医阴阳胜复规律控制皮质激素给药时间的方法,此外,肾和耳蜗管在免疫学上的联系,五运六气和气象病理学,《内经》的禀赋系统与现代遗传免疫学等都反映了祖国医学理论的科学性、预见性及启发作用。事实证明,中医学确是一份难得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在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无疑地,切实做好中医学术继承工作,将对人类生命科学带来巨大的贡献,应该把这一工作作为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三、如何做好中医学术继承工作
对中医的学术继承问题,近年来不少科学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我个人认为,如下几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整理应保持特色,继承要冲破框框:
前面讲过,中医现代化是中医本身的现代化,这就要求中医的继承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体系的“原型”,把握住中医理论整体,然后深入到局部进行剖析、探索、完整地把中医理论、方法、特长继承下来。例如前面谈到的第二掌骨侧按压诊断法,还有穴位诊断法,毕唇沟观测子宫法,毕孔察五脏法等,都是近年来不断发掘涌现的成果,不进一步发掘和整理这些经验,中医的科学资料就可能被湮没,中医的科学价值也可能被贬低。所以,有关文献资料整理工作必须按照中医的原型,保持中医的特点,忠实于中医的经验。例如中医对“心”的认识,认为心藏神,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种观点与现代医学作为循环系统器官的心脏功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既具有解剖意义,又是一个推导出来的模型,泛指包括心脏在内的一组生理功能活动。而后者乃指解剖上实质的脏器。所以,对类似这样的问题,必须站在中医的角度,运用中医的脏象理论加以认识和深化,有关“心”的理论和治疗经验,也应基于这一认识加以归纳整理。如果脱离了这个原则,就根本谈不上继承,更谈不上整理了。因此,当前继承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发掘中医传统的学术经验,坚持“在继承中革新,在革新中继承”的观点,也就是说,在继承中注意中医特色,并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既要对古典医籍进行注释、整理、考究、分类、归纳,又要脱经典的束缚,注意搜集近代和本地中医的学术经验。那种单纯“尊经崇古”,以致任何成功的经验都非得从《内经》中找到依据不可的倾向,必须注意克服。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就是最反对始终循旧的。金元时期,刘河间创立了“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
张子和随后提出“汗吐下”的治则,李东垣则另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朱丹溪虽师河间、东垣,却敢于独抒“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从而形成金元时期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蓬勃发展。以后明末吴又可率先提出“疠气”疠因,清代叶天士发展为温病学说,所以这一切,无不是前人承前启后,勇予创新的结果。在当前的继承工作中,我们要提倡的正是这种精神,这样,才能在中医学术领域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达到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的目的。
2、重视个案、医案,扩大学术交流。
医案是中医学术经验的组成部分。叶天士对温热病和杂病证治的贡献,绝大多数都体现在医案之中,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术思想。而医案的特点,每每是通过一个病案,体现理法方药的灵活性。毋庸置疑,各案的具体内案千差万别,但是,医案出于一人之手,那么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他的学术观点必然会反映到医案中来。因而,在当前中医的继承工作中,要善于集中古今优秀的医案,分门别类,研究整理。即使是个案,虽然带有偶然性,某些个案暂时未能重复试验考证,但它既然源于中医的母体理论,就是对中医学极有价值的补充。而且偶然性的发,每每孕育着科学的突破,医学上听诊器的发明、琴纳牛痘接种法的发现、胸腺功能等都是以偶遇的启发而载入史册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偶然的东西又是必然的,而必然的东西又是偶然的。”在当前中医的学术继承中,我们必须善于研究个案医案,也善于发掘个案医案。既从纵(一个医家)的方面,也从横(个案医案)的方面探讨中医辨证用药的规律,并从中发现诊宝。就算是民间单方、验方,民间简易疗法,从体系上来说,也属于中医学范畴,其中绝大部分是科学的。正是这些容
易被遗忘的经验,往往是科学必须面对的事实和急待探索的奥秘,广泛搜集这方面的素材,必定对中医继承工作有所裨益。古人曾有“一味单方,气死名医”之说,虽言之过份,但近年来,卤碱治疗克山病、半枝莲防治肿瘤、鸡爪芋治肝炎以及新医正骨疗法…的确是在民间发掘出来的宝贵经验,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应该投入相当的精力从事这一有意义的工作。其次,加强中医学术的交流,互通情报,扩大验证,也是中医继承、整理、提高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定要打破学术封锁,在交流中促进中医学术的繁荣。那种“秘而不宣”或以个人喜恶决定对某个学术观点的弃取的态度,对中医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3、重视科学方法,提高继承质量
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手段,科学的方法论有助于传统的经验科学升华到现代科学水平,中医学由于与古代哲学结下的不解之缘,在其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古代的哲理和古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中医理论中蕴藏了丰富的思维和逻辑方法。如《内经》中论述的阴阳对立、互根、转化,“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阳极反阴,阴极反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充分反映了古代医学在哲学思想方法上达到的高度。另外,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脏象学说的“以象测本”、“黑箱”方法等等都是现代“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萌芽,其它如八纲、六经、卫气营血辨证,则属于中医学特有的传统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中医独特的方法论。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方法毕竟是比较原始的,低级的,例如,以对立统一、质量互移和否定之否定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虽然在中医理论中有所体现,但综观全局,其哲学思想方法仍然属于朴素、自发的范畴,在向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也只是量的积累,还未达到质的飞跃。所以尽管中医理论所描绘的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人体及其疾病的总画面,轮廊上大体清楚,但仍然缺乏对各个细节的认识。尽管已经广泛涉及到生命和疾病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但尚不足以改变中医思辨、推理的特征。大量的临床资料,也往往缺乏样本的量,缺乏资料对照和实验条件、统计学数据,故此限制了中医的发展,科学的可靠性也不够强。但是这一切,并不影响中医学的科学价值。作为一门在古代发展起来的自然学科,上述的不足之处是难以避免的,其在方法论方面达到的高度是值得认真继承和研究的,特别是对其中寓有现代科学方法论萌芽状态的部分,更是如此。如果在当今的继承工作中,不注意从方法论的角度去探索中医体系内部的结构,就不可能完整地了解中医理论的实质,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医的科学精髓。更不可能提高继承的质量,精确地刻划出中医的全貌。因此,要做好继承工作,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医的结构与方法,并且在继承整理的过程中,充分吸收现代的哲学思想方法、思维逻辑和自然科学的
成就,发现和整理中医“合理的内核”。这样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例如,就哲学方法来说,中医朴素的唯物主义与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同属一个体系范畴,而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朴素的,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正逐步向更高的哲学形态过渡。既然马克思能把黑格尔的唯心论改造过来,那么中医的思想方法更不难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其它如科学的思维和逻辑,现代的“三论”,数学方法等,如果在继承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运用,继承的质量就会大大提高,中医的理论体系也必定能得到更快的发展。举例说,一百多年前,生物学中应用数学还等于“0”,但是自从数学方法广泛进入自然科学领域以后,现代生物学已迅速由基本上定性的描述进入定量分析,从而带来了生物学上巨大的进展。其实中医古代的《内经》早有一定的数学和数理,如奇偶数表示法,虚数表示法,比较数表示法以及”干支甲子式“的数的进位制系统,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大量引进数学形式,运用现代的数理逻辑,进行定量分析,逐步提炼出中医精确的数学模型,确切地刻划出中医学认识的人体生命与疾病过程的变化状态,那么,中医学必定能更快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现代科学日益数学化的形势下,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湖北出版的《控制中医学》,北京用电子计算机模拟关幼波老中医治疗肝炎经验,就是运用命题运算法整理中医传统经验的良好开端。恩格斯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所以,纵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史,中医同样要建立“耗散结构”的战略思想,大力促进中医与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团结广大哲学工作者,数学工作者以及各学科工作者,从方法论入手,科学地继承,整理和研究中医,这是迈向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以上是本人对当前中医现代化的部分不成熟意见,主要谈学术继承整理工作方面的若干问题。至于中医现代化的实现,还包括战略战术上的突破口,包括临床研究和药物剂型改革…等等,限于篇幅和水平,不能一一论述。总之,中医现代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使命,只有坚决贯彻“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多学科紧密配合,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作出贡献。